时间: 2025-05-01 14:35: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35:49
畏忌 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畏”表示害怕、恐惧,“忌”表示忌讳、避讳。结合起来,畏忌 指的是因为害怕或忌讳而产生的回避或戒备心理。
畏忌 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细微差别:
畏忌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畏”和“忌”都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文献中,这两个字常被用来描述人们对神灵、权威或不祥之物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畏忌 的含义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恐惧和忌讳心理。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畏忌 可能与*信仰、传统俗或社会规范有关。例如,某些文化中对死亡的畏忌可能源于对死后世界的恐惧和忌讳。
畏忌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如紧张、不安和回避。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未知和危险。
在个人生活中,畏忌 可能体现在对某些人或事的回避行为上。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畏忌而避免与某个权威人士交流。
在诗歌中,畏忌 可以用来营造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氛围:
夜幕低垂,星光黯淡, 心中畏忌,如影随形。 未知的前方,黑暗深邃, 每一步,都踏在恐惧的边缘。
畏忌 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森林、寂静的夜晚或低沉的音乐,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都能增强畏忌的氛围。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畏忌 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含义——恐惧和忌讳——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英语中的“fear”和“aversion”可以部分对应畏忌。
畏忌 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能够准确地描述人们内心的恐惧和忌讳心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畏忌 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和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忌】
(形声。从心,己声。本义:憎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忌,憎恶也。 、 《国语·晋语》-而忌处者。 、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不克不忌。 、 《国语·越语》-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
【组词】
忌恶、 忌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