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0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01:03
畏影避迹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害怕自己的影子而躲避自己的足迹。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过分小心谨慎,以至于做出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愚蠢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畏影避迹 常用来讽刺那些过分谨慎、缺乏自信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日常生活中过于小心翼翼,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种过度自我保护的行为模式。
同义词:
反义词:
畏影避迹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畏影而走,避迹而藏,其可得乎?”这句话原本是用来比喻那些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形容人过分谨慎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畏影避迹** 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适度谨慎的强调,但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过度谨慎,以至于失去行动的勇气和机会。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提醒人们在面对挑战时要有适度的勇气和自信。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对于过度谨慎的无奈和同情。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新事物的人,这种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但同时也限制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因为畏影避迹而错失良机的朋友。他总是担心自己的决定会带来不好的后果,结果错过了很多提升自己的机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畏影避迹者,
行于暗夜,
惧光惧声,
终不见日。
在视觉上,畏影避迹 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害怕自己的影子和足迹。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紧张的心跳声和小心翼翼的脚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aralyzed by fear" 或 "frozen with fear",用来形容因为过度恐惧而无法行动的状态。
畏影避迹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保持适度的勇气和自信,不要因为过度谨慎而失去行动的机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示了汉语成语的深刻含义和文化背景。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庄周所谓~,吾弗为也。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影】
(形声。从彡,景声。彡(shān),毛饰花边形。本义: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影,形影。 、 《吕氏春秋·功名》-犹表之与影。 、 《淮南子·修务》-吾日悠悠惭于影。
3.
【避】
(形声。从辵(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避,回也。 、 《苍颉篇》-避,去也。 、 《国语·周语》-无乃实有所避。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清·周容《芋老人传》-有书生避雨檐下。
【组词】
避风雨;避秦、 避言、 避宅
4.
【迹】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
【组词】
浪迹天涯;人迹、 人迹罕至;迹蹈、 迹状、 迹响
留下的印子。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蟆入草间,蹑迹披求。
【组词】
痕迹;血迹;笔迹;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