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18: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18:11
畏天恤民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畏天”和“恤民”。其中,“畏天”指的是敬畏天命、天意或自然法则,“恤民”则是指关心、体恤民众的疾苦。整体上,“畏天恤民”表达的是一种既敬畏自然法则又关心民众福祉的政治理念或个人品德。
在文学作品中,“畏天恤民”常用来形容君主或官员的德行,强调其不仅敬畏天命,而且关心百姓的生活。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政治、历史或道德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中,这个词汇用于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理理念和行为。
同义词:
反义词:
“畏天恤民”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历史演变中,这个词汇被用来评价君主或官员的德行,成为衡量一个统治者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畏天恤民”是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统治者应当敬畏天命,同时关心民众的福祉,这种思想在历史上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词汇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贤明的君主、公正的治理和和谐的社会。它鼓励人们尊重自然法则,关心他人的福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这个成语,但它的精神可以应用在各种情境中,比如在工作中关心同事,在家庭中关心家人,以及在社会中关心弱势群体。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星辰之下,我畏天之高远,
人海之中,我恤民之疾苦。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君主在宫殿中处理政务的场景,或者是民众在田间劳作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古代宫廷音乐或者是民间的劳动号子。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与“君权神授”(Divine Right of Kings)相比较,但“畏天恤民”更强调对民众的关心和体恤。
“畏天恤民”这个成语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普遍适用的道德和政治理念。它提醒我们在尊重自然和社会法则的同时,也要关心和帮助他人,这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畏天恤民,本朕躬平日之志,避殿损膳,抑祖宗故事之常。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恤】
(形声。从心,血声。本义:忧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恤,忧也。 、 《易·泰》-勿恤其孚。 、 《书·大诰》-不印自恤。 、 《诗·大雅·桑柔》-告而忧恤。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不恤国事。 、 明·张煌言《复郎廷佐书》-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望者豪杰事功。
【组词】
恤功、 恤恤、 恤民
4.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