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4:22
词汇“可愍”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基本定义和语境分析如下:
“可愍”(kě mǐn)是一个形容词,字面意思是“值得怜悯”或“值得同情”。它强调的是某人或某事因为不幸或困境而引起他人的同情和怜悯。
在文学作品中,“可愍”常用于描述那些遭遇不幸、命运多舛的人物,用以唤起读者的同情心。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频率较低,可能因为其较为文雅和书面化。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中,可能会使用“可愍”来讨论某些案例中的人道关怀或法律上的同情考虑。
“可愍”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和正式的书面语中仍然可以见到。
在**传统文化中,同情和怜悯被视为美德。因此,“可愍”这个词汇在强调人道主义和社会关怀的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
使用“可愍”这个词汇时,往往会引起一种温柔、关怀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需要帮助和支持的弱势群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看到新闻报道中关于不幸**的描述时使用“可愍”这个词汇,以表达我的同情和关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可愍”:
在那风雨交加的夜晚,
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可愍,
我们伸出援手,
温暖了他冰冷的心。
看到“可愍”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那些描绘贫困、疾病或灾难的图片和视频,以及那些表达同情和关怀的音乐作品。
在英语中,与“可愍”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pitiable”或“sympathetic”,它们在表达同情和怜悯的情感上有所重叠,但“可愍”更侧重于值得怜悯的状态。
“可愍”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更好地传达同情和关怀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