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48: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48:12
“可想而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根据已知的情况或常识,可以推断出结果或结论。它强调的是一种基于现有信息或普遍认知的逻辑推理过程。
“可想而知”作为一个成语,其使用历史悠久,源自于古代汉语,但其具体出处不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持着其基本的语义和用法。
在**文化中,强调逻辑推理和常识的应用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因此,“可想而知”这个词汇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被广泛使用,反映了这种文化倾向。
使用“可想而知”时,通常带有一种轻松的语气,因为它暗示了一种无需过多解释的共识。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减少沟通的复杂性,使交流更加高效。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可想而知”来简化对复杂情况的解释,尤其是在时间紧迫或对方已经具备相关背景知识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雨绵绵,可想而知,花儿将如何绽放。”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窗前,外面是连绵的春雨,他的脸上带着微笑,因为他知道,雨后将是花的盛开。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可想而知”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t goes without saying”或“As you can imagine”,它们在语义和用法上与“可想而知”相似,都用于强调某种情况的显而易见性。
“可想而知”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词汇,它不仅简化了沟通,还反映了逻辑推理在语言中的应用。在学*语言和进行表达时,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个词汇可以提高交流的效率和准确性。
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壮,可想而知。
你想日本人练陆军把东三省地图当作功课,其用心~。
1. 【可】
2.
【想】
(形声。心形相声。本义:想念;怀念;羡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想,冀思也。 、 杜甫《客居》-览物想故国。 、 苏轼《念奴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组词】
想似、 想思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