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03: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03:31
“正襟安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坐姿端正,态度严肃认真,有时也用来形容人在正式场合或面对重要事情时的庄重态度。
“正襟安坐”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礼仪的重视,特别是在正式场合中,人们需要保持端正的坐姿以显示尊重和严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正式场合,也可以用来形容任何需要严肃对待的情境。
在**传统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襟安坐体现了对场合和他人的尊重。在现代社会,尽管礼仪的要求有所放松,但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强调在重要时刻的严肃性和正式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了正式、尊重和认真的态度。在写作或演讲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正式性和权威性。
在参加重要的面试或会议时,我常常会提醒自己要正襟安坐,以显示我对这个场合的重视和对对方的尊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正襟安坐于书桌前,笔尖跳跃,思绪飞扬。”
想象一个人在安静的图书馆中正襟安坐,周围是书架和轻轻的翻书声,这种场景给人以宁静和专注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it up straight”或“sit with dignit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严肃和正式的态度是相似的。
“正襟安坐”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身体姿态,更传达了一种态度和精神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正式性和权威性,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和礼仪的尊重。
昔贬涪州,过汉江,中流船几覆,举舟之人皆号泣,伊川但正襟安坐,心存诚敬,已而船及岸。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襟】
(形声。从衣,禁声。本义:古代指衣的交领)。
同本义。后指衣的前幅。
【引证】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泣下沾襟。
【组词】
襟袂、 襟带、 襟卫、 襟子、 襟儿
3.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4.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