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50: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50:42
“三刑”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三种刑罚或惩罚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能具体指代不同的刑罚类型,但通常涉及较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三刑”这个词汇的词源可能与古代**的法律制度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具体含义可能有所变化,但基本保持了指代三种严厉刑罚的含义。
在**古代社会,“三刑”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刑不上大夫”等观念相冲突,反映了社会等级和法律执行的复杂关系。
提到“三刑”,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痛苦、恐惧和历史的残酷,这种词汇往往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到“三刑”这个词汇,但如果学*历史或法律,可能会在相关课程中遇到。
在创作中,可以将“三刑”作为一个象征,代表人生中的重大挑战或考验,如在诗歌中描述一个人如何在逆境中成长。
结合历史剧中的场景,可以想象到“三刑”执行时的严肃和残酷,这种场景往往伴随着沉重的音乐和阴暗的色调。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严厉刑罚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执行方式,如西方的火刑、绞刑等。
“三刑”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不常见,但它在历史和法律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的法律制度和社会观念。在语言表达中,它也是一个强有力的象征,能够传达深刻的情感和历史背景。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