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5:36
“于心有愧”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内心感到愧疚或不安。这个词汇表达了一种因为做了某些不当的事情或者没有达到某种标准而产生的内心自责和羞愧感。
“于心有愧”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视道德自省和内心修养的传统。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自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于心有愧”这个词汇在社会交往和道德评价中占有重要位置。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反思。它让我联想到人们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需要勇气去承认并改正,同时也提醒我在行为上要更加谨慎和负责任。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因为疏忽导致了一个小错误,虽然没有人责怪我,但我自己感到于心有愧,并从中学*到了责任感和细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于心有愧,悔不当初,愿时光倒流。”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夜晚、孤独的灯光和沉思的身影。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的音乐或寂静的夜晚。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uilty conscience”或“feeling guilt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内心愧疚感是相似的。
“于心有愧”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也提醒我在生活中要更加注重道德和责任感。
王三老虽然不闻,朱世远却于心有愧,只恐三老见怪,所以殷勤唤茶。
你用心虽善,可是这么一来,却成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不免~,为举世所不齿。
1.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有】
4.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