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46: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46:19
死亡枕藉(sǐ wáng zhěn ji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死者的尸体相互枕藉”,形容战场上或灾难现场死伤惨重,尸体堆积如山的惨状。这个成语强调了死亡的密集和惨烈,通常用于描述战争、灾难等*死亡。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死亡”和“枕藉”两个词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枕藉”原指枕头和垫子,后来引申为物体相互叠压的状态。这个成语形成后,主要用于描述战争或灾难中的惨烈场面。
在**文化中,战争和灾难常常被视为国家和社会的重大考验。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生命脆弱性和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对和平的渴望。
这个成语给人以沉重、悲痛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战争和灾难的残酷,以及生命的脆弱。它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代价。
在历史学*中,我曾读到关于某次大战的描述,其中提到了“死亡枕藉”的场景,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宝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无情的战场上,死亡枕藉,血染大地,每一滴血都是对和平的呼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战场上尸体堆积的惨状;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沉重、悲壮的音乐来增强这种情感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field of dead bodies”或“a sea of corpse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场景相似。
死亡枕藉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战争和灾难的惨烈,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代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强有力的视觉和情感表达工具,能够深刻影响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值西晋之末,中原乱离,饥馑既臻,疫疠乃作,时有毒瘴,殒毙者多,闾里凋荒,死亡枕藉。
那时前后都有枪弹,人多门狭,前面的枪又极近,~!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3.
【枕】
(形声。从木。本义:枕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枕,卧所荐首也。 、 《诗·陈风·泽陂》-辗转伏枕。 、 《易·坎》。郑注:“木在首曰枕”。陆绩注:“枕闲碍险害之貌。”-险且枕。 、 《战国策》。-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组词】
枕上之花、 枕箱、 枕山、 枕中术、 枕中书
4.
【藉】
(形声,从艸,籍声。本义:作衬垫的东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藉之为言席也。-藉,祭藉也。 、 《仪礼·士虞礼》-藉用苇席。 、 《列子·黄帝》-藉乃燔林。 、 《周礼·大行人》-缫藉九寸。 、 《易·大过》-藉用白茅,无咎。 、 《礼记·曲礼》-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