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8: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8:53
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特定人群中死亡人数与总人数的比率。它通常以每千人或每百万人中的死亡人数来表示,是衡量人口健康状况和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
死亡率一词源于拉丁语“mortalitas”,意为“死亡”。在17世纪,随着统计学的发展,死亡率开始被用作衡量人口健康和疾病影响的指标。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死亡率的意义和影响各不相同。例如,在发展**家,高死亡率可能与医疗资源不足有关;而在发达国家,死亡率可能更多地与生活方式和慢性疾病相关。
死亡率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严肃的情感色彩,因为它直接关联到生命的终结。它可能引发人们对生命脆弱性和健康重要性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死亡率可能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或个人对某些疾病的风险认知相关。例如,如果家中有人患有高死亡率的疾病,这可能会促使家庭成员更加关注健康和预防措施。
在诗歌中,死亡率可以被用来象征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在时间的河流中, 死亡率如影随形, 提醒我们珍惜每一刻, 因为生命如此脆弱。”
死亡率可能让人联想到医院、墓地或统计图表。在视觉上,它可能与冷色调(如灰色、蓝色)和严肃的图像相关;在听觉上,可能与低沉、严肃的音乐或统计数据的机械声音相关。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死亡率的概念基本相同,但其表达和关注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文化中,死亡率可能更多地与**信仰和仪式相关。
死亡率是一个重要的统计指标,它不仅反映了人口健康状况,也影响着公共卫生政策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死亡率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和理解社会现象。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3.
【率】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捕鸟的丝网。本义:捕鸟的丝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率,捕鸟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