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15: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5:24
“死伤”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死”和“伤”。字面意思是指死亡和受伤,通常用来描述在事故、战争、灾难等不幸**中的人员伤亡情况。
在不同的语境中,“死伤”的使用有所不同:
同义词“伤亡”在语义上与“死伤”非常接近,但“伤亡”更常用于统计数据;“受害者”和“罹难者”则更侧重于描述个体或群体的悲惨遭遇。反义词“幸存者”和“生还者”则强调在灾难中存活下来的人。
“死”和“伤”这两个字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其基本含义至今未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描述人员伤亡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死伤”这个词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因为它关联到生命的丧失和身体的伤害。在社会新闻报道中,这个词的使用需要谨慎,以避免引起公众的恐慌或不适。
提到“死伤”,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悲剧、痛苦和损失。这个词能够唤起人们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以及对不幸**的同情和哀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死伤”这个词,但在听到或读到相关新闻时,这个词会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安全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死伤”来表达战争的残酷:
战火连天,死伤无数, 家园破碎,泪洒荒芜。
看到“死伤”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医院、救护车和哀悼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让人想起警报声、哭泣声和哀悼的音乐。
在英语中,“死伤”可以翻译为“casualties”,这个词在英语中也常用于描述战争或灾难中的伤亡情况。不同文化对“死伤”的处理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死伤”这个词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直接且强烈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生命的丧失和身体的伤害,还承载了深重的情感和文化意义。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恰当使用这样的词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和敏感地传达信息。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伤】
(形声。从人,塲(shāng)省声。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伤,创也。 、 《礼记·月令》。注:“创之浅者曰伤。”-命理瞻伤。 、 《左传·襄公十七年》-以杙抉其伤。 、 《左传·哀公元年》-无面伤。 、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斵之,尽垩而鼻不伤。 、 《庄子·人间世》-咶其叶,则口烂而受伤。 、 《荀子·正论》-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 、 清·方苞《狱中杂记》-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
【组词】
枪伤;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负伤;轻伤;重伤;遍体鳞伤;死伤;刀伤;烧伤,灼伤;烫伤;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