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00: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00:46
“心不由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内心所想与实际行为不一致。基本含义是指人的内心意愿与外在表现不符,即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不是一回事。
在文学作品中,“心不由意”常用来描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复杂,内心爱慕却因种种原因无法表达。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某人言行不一,或者内心有难言之隐。在心理学领域,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探讨人的潜意识与显意识之间的冲突。
同义词:口是心非、心口不一、言不由衷 反义词: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都强调了内心与外在表现的关系,但“心不由意”更侧重于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心不由意”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内心与行为关系的深刻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强调“心口如一”,即内心与言行应该一致。因此,“心不由意”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一种负面状态,反映了个人或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人们在面对压力和期望时的无奈和挣扎。它提醒我们,有时候人们的行为并不总能反映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面对家庭的压力,我不得不选择了一个并不真正喜欢的专业,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了“心不由意”的感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心不由意,梦难成真,夜深人静,独对孤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面露难色,这反映了内心的挣扎和选择。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旋律忧伤的曲子,如古典音乐中的悲怆奏鸣曲,来表达这种内心的矛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强调行为比言语更能反映真实想法,这与“心不由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心不由意”这个词汇深刻揭示了人的内心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他人的真实情感和意图,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表达自己时要尽量做到心口如一。
那彩霞之母满心纵不愿意,见风姐亲自和他说,何等体面,便心不由意的满口应了出去。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由】
(《说文》无“由”字,古字字形)。
树木生新枝。亦泛指萌生。
【引证】
《左传》-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
【组词】
由蘖、
4.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