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19:5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19:56:23
手诏:手诏是指古代亲自书写并直接下达的诏令,与由官员代笔的正式诏书不同,手诏通常用于表达个人的意愿或紧急情况下的命令。
“手诏”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手”指亲自,“诏”指**的命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古代,手诏是皇权至上的象征,体现了的直接权威和个人意志。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更多地出现在历史研究和文学作品中。
手诏让人联想到古代皇权的神秘和权威,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思。
在历史课程中,我曾学*过关于手诏的案例,这让我对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廷的诗时,我可以写道:“金殿深处,手诏飞传,一夜风云变。”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在昏暗的宫殿中,手持笔墨,书写着手诏,四周静寂无声,只有笔尖触纸的沙沙声。
在西方历史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oyal decree”或“imperial edict”,但这些词汇并不特指**亲自书写的命令。
手诏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的政治文化,也提供了对皇权运作方式的深入理解。在现代语言学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2.
【诏】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引证】
《说文新附》-诏,告也。 、 《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 、 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上诏书者。 、 《穆天子传》-以诏后世。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组词】
诏众、 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