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4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44:46
刑讯 的字面意思是指通过法律程序之外的手段,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折磨,以迫使其招供或提供信息。这种做法通常被视为非法和不人道,因为它侵犯了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刑讯 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刑”指惩罚或刑罚,“讯”指审问或讯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非法的、残酷的审问手段。
在许多文化和社会中,刑讯被视为野蛮和不文明的行为。随着人权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立法禁止刑讯,并将其视为侵犯人权的行为。
提到刑讯,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痛苦、恐惧和绝望。这种词汇通常会引起强烈的负面情感反应,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和伦理底线。
在现实生活中,刑讯是一个严肃的话题,通常不会直接遇到。然而,通过新闻报道、电影和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仍然存在刑讯的现象,这提醒我们关注和维护人权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刑讯可以被用来象征压迫和苦难:
在黑暗的牢房里,
刑讯的阴影挥之不去,
灵魂在痛苦中挣扎,
希望在绝望中熄灭。
刑讯的视觉联想可能是阴暗的牢房、冰冷的刑具和痛苦的面孔。听觉联想可能是尖叫声、铁链的碰撞声和审讯者的冷酷话语。
在不同文化中,刑讯的概念和对待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刑讯可能被视为必要的司法手段,而在其他文化中,它被普遍谴责为不人道的行为。
刑讯是一个深刻反映人权和司法公正的重要词汇。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法律、伦理和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负面影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正确使用和理解这个词汇对于培养正义感和人权意识至关重要。
1.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
2.
【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亦作询。汉宣帝名询。-讯,问也。 、 《诗·小雅·正月》。传:“问也。”-讯之占梦。 、 《礼记·学记》。注:“或为訾,按,訾犹咨也。”-多其讯。 、 《左传·文公十二年》。注:“通问之官。”-执讯而与之书。 、 《公羊传·僖公十年》。注:“上问下曰讯。”-君尝讯臣矣。 、 《礼记·王制》-以讯首或告。 、 《汉书·张汤传》。注:“考问也。”-讯鞫论报。 、 《汉书·邹阳传》。注:“谓鞠问也。”-卒从吏讯。 、 《国语·吴语》-乃讯申胥。 、 清·张廷玉《明史》-昼夜搒讯。 、 清·方苞《狱中杂记》-木讯者三人。
【组词】
讯定、 讯治、 讯责
询问;请教。
【引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广问讯。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咸来问讯。 、 清·方苞《狱中杂记》-泛讯之。 、 《红楼梦》-你如今也讯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来告诉我。
【组词】
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