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38: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8:40
憎恨: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强烈地厌恶或痛恨某人或某事。它表达了一种深刻的负面情感,通常是由于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伤害或背叛所引起的。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憎恨常常被用来描绘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情感冲突。例如,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奥赛罗对伊阿古的憎恨。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憎恨可能被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不满。例如,“我憎恨那些不守信用的人。” 专业领域:在心理学或社会学中,憎恨可能被用来分析群体间的敌意或个人心理状态。
同义词:厌恶、痛恨、仇恨、反感 反义词:喜爱、热爱、喜欢、欣赏
词源:憎恨一词源于古汉语,最早见于《诗经》。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憎恨的用法和含义逐渐丰富,从最初的**意义上的“厌恶”发展到现代汉语中的“强烈厌恶”。
在某些文化中,憎恨可能被视为一种负面情感,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被视为一种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例如,对不公正的憎恨可能激发人们争取正义的行动。
憎恨通常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如愤怒、痛苦和失望。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压抑的氛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隔阂。
在个人生活中,憎恨可能源于对某人的背叛或对某事的失望。例如,一个朋友背叛了你,你可能会对他产生憎恨。
在诗歌中,憎恨可以被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
黑暗中,憎恨如火焰般燃烧,
在心中,痛苦如刀割般深刻。
背叛的阴影,永远无法抹去,
憎恨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
视觉:憎恨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的房间、阴沉的天空或破碎的镜子。 听觉:憎恨可能让人联想到沉重的音乐、尖锐的噪音或痛苦的呻吟。
在英语中,“hate”与“憎恨”相对应,但在某些文化中,如日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嫌い”(kirai)来表达类似的情感,但其强度可能不如“憎恨”强烈。
憎恨是一个表达强烈负面情感的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憎恨的词源和演变,以及它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的使用,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词汇的丰富内涵。在个人表达和创作中,憎恨可以被用来传达深刻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
1.
【憎】
(形声。从心,曾声。本义:憎恨厌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憎,恶也。 、 《礼记·曲礼》-憎而知其善。 、 《国语·晋语》-盗憎主人。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甚憎齐。
【组词】
憎人、 憎妒、 憎命、 憎毒、 憎恨、 憎毁、 憎爱、 憎怜、 憎丑、 憎愤
2.
【恨】
(形声。从心,艮(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怨也。 、 《国语·周语下》-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 、 唐·杜甫《兵车行》-役夫敢申恨。 、 唐·李朝威《柳毅传》-恨贯肌骨。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国之恨。
【组词】
恨命、 恨恨、 恨穷发极、 恨五骂六、 恨如头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