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08: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08:11
“憎嫌”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憎”和“嫌”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感到厌恶和不满。基本含义是强烈的反感或不喜欢,通常用于表达对某人行为、性格或某些事物的负面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憎嫌”常用于描述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王熙凤的某些行为感到憎嫌。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讨厌”、“不喜欢”等更为通俗的表达。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探讨“憎嫌”情感的形成机制和影响。
同义词中,“厌恶”和“讨厌”与“憎嫌”在情感强度上相近,但“厌恶”可能更强烈一些。“反感”则更多指对某种行为或观点的不认同。反义词中,“喜爱”和“喜欢”是直接的情感对立,而“欣赏”和“好感”则更多指向正面的评价和情感。
“憎”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恨。“嫌”字则有猜疑和不满的意思。两者结合,形成了“憎嫌”这个词汇,用以表达更强烈的负面情感。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强烈不满和厌恶的常用词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憎嫌”常常与道德评价相关联,如对不道德行为的憎嫌。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于表达对不公正或不合理现象的不满。
“憎嫌”这个词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愉快、压抑的情绪。它可能影响人们的思维,使人在表达时更加谨慎和克制。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对某些不公正行为的憎嫌,这种情感促使我更加关注社会正义和公平。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憎嫌如冬日的寒风,刺骨而无情,吹散了心中的温暖。”
视觉上,“憎嫌”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色调和压抑的场景。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刺耳的声音或不和谐的音乐。
在英语中,“憎嫌”可以对应为“dislike”或“loathe”,前者表达一般的反感,后者则表达更强烈的厌恶。不同文化中,表达厌恶的词汇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情感是相通的。
“憎嫌”是一个表达强烈负面情感的词汇,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应用。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
1.
【憎】
(形声。从心,曾声。本义:憎恨厌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憎,恶也。 、 《礼记·曲礼》-憎而知其善。 、 《国语·晋语》-盗憎主人。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甚憎齐。
【组词】
憎人、 憎妒、 憎命、 憎毒、 憎恨、 憎毁、 憎爱、 憎怜、 憎丑、 憎愤
2.
【嫌】
(形声。从女,兼声。本义: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嫌,一曰疑也。 、 《礼记·曲礼上》-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也。 、 《礼记·坊记》-使民无嫌。 、 《吴越春秋》-岂敢有嫌哉? 、 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 《论衡·案书》-卿决疑讼,狱定嫌罪。
【组词】
嫌间、 嫌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