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0: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0:11
词汇“土龙沐猴”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定义。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一些分析:
由于“土龙沐猴”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可能在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方言中会出现,但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以下示例句子是假设性的:
由于“土龙沐猴”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历史不详。可能是在某些特定文化或方言中形成的词汇。
该词汇可能在某些地区或文化中用来形容那些外表华丽但实际无用的事物,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真实价值的重视。
该词汇可能给人带来一种讽刺和轻蔑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外表华丽但内在空洞的事物。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应用的例子较少。可能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或文学创作中会用到。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跨文化比较的例子较少。可能在某些方言或特定文化中有类似表达。
“土龙沐猴”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真实价值的重视。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时俗方标榜门户,征逐声利,以为土龙沐猴,非所以自树立,视之蔑如也。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
【引证】
《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 《易·乾》-飞龙在天。 、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 《孔子家语·执辔》-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 、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
【组词】
龙工、 龙公、 龙渊、 龙章、 龙蛇、 龙文、 龙伯、 龙沼、 龙旌凤翣、 龙门
3.
【沐】
(形声。从水,木声。本义:洗头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沐,濯发也。 、 《诗·小雅·采绿》-予发曲局,薄言归沫。 、 《周礼·宫人》-共王之沐浴。 、 《左传》-沐则心覆。 、 《公羊传·隐公八年》-诸侯皆有汤沐之邑也。 、 《礼记·檀弓》-夫子助之沫椁。 、 《论衡·讥日》-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其实等也。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组词】
沐发、 沐澡、 沐濯、 沐芳、 沐巾、 沐盆、 栉风沐雨
4.
【猴】
像猴子一样攀援纠缠。
【引证】
《红楼梦》-宝玉听话,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