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25: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25:16
“毫厘丝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极小的数量单位,分别指“毫”(千分之一)、“厘”(百分之一)、“丝”(十分之一)和“忽”(万分之一)。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极其微小的数量或程度,强调事物的细微差别或极小的变化。
在文学作品中,“毫厘丝忽”常用来形容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或事物的细微差别,如在描述艺术品的精细程度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需要精确描述细微差别时,仍会被使用。在专业领域,如物理学或工程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测量或计算的精确度。
“毫厘丝忽”源自古代**的度量衡单位,这些单位在古代用于测量长度、重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单位逐渐演变成了形容极小数量的成语。
在**文化中,精确和细致被视为重要的品质,尤其是在艺术和工艺领域。因此,“毫厘丝忽”这个成语体现了对细节的重视和对完美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精确、细致和专注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工匠精神和对完美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手工艺品制作中体会到“毫厘丝忽”的重要性,每一个小细节的处理都直接影响到最终作品的质量。
在诗歌中,可以将“毫厘丝忽”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或情感的微妙变化,如:“岁月如梭,毫厘丝忽间,青春已逝。”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精细的刺绣作品,每一针每一线都精确到“毫厘丝忽”;结合音乐,可以想象一首细腻的钢琴曲,每一个音符都处理得极其精确。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own to the smallest detail”或“to the nth degree”,虽然不完全对应,但都表达了极高的精确度和细致程度。
“毫厘丝忽”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汉语中对精确和细致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完美和细节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描述和表达细微的差别和变化。
我来时不知吃了多少苦楚,真个性命是毫厘丝忽上挣来的。
1.
【毫】
(毫为豪的俗字。形声。从毛,高省声。本义:长而尖的毛)。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畜》-未成毫狗。
【组词】
毫光、 毫芒、 毫黍、 毫眉
2.
【厘】
(形声。从里,从“里”,表示与居住家居有关。本义:家福;幸福)。
同本义。
【引证】
《汉书·文帝纪》。如淳注:“福也。”-祠官祝釐。 、 《汉书·贾谊传》-上方受釐坐宣室。 、 扬雄《甘泉赋》。服虔注:“福也。”-逆釐三神者。
【组词】
恭祝新厘
3.
【丝】
(会意。从二糸。糸(mì),细丝。本义:蚕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丝,蚕所吐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唐·白居易《重赋》-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组词】
丝棉;丝网;丝缰、 丝人、 丝布、 丝妇、 丝子、 丝行、 丝庄
4.
【忽】
(形声。从心,勿声。本义:不重视;忽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忽,忘也。 、 《广雅·释诂三》-忽,轻也。 、 《汉书·食货志》-奈何而忽。 、 《汉书·王嘉传》-忽于小过。 、 《汉书·东平思王宇传》-忽于道德。 、 《聊斋志异·促织》-不可忽也。
【组词】
疏忽;忽忘、 忽易、 忽睨、 忽怠、 忽慢、 忽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