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25: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25:32
土龙刍狗(tǔ lóng chú gǒu)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泥土做的龙,草扎的狗”。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徒有其表,实际上毫无价值或作用。它强调的是外表的华丽与内在的空虚之间的对比。
在文学作品中,土龙刍狗常用来讽刺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了不起,实际上却毫无用处的人或事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计划或想法虽然听起来很宏大,但实际上并不可行。在专业领域,如商业或科技,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只注重表面形象而忽视实质内容的产品或策略。
同义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虚有其表;华而不实。 反义词:名副其实;实至名归;表里如一。
土龙刍狗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原文是“土龙刍狗,不可以祭”,意思是说用泥土做的龙和草扎的狗不能用来祭祀,因为它们没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用来形容一切外表华丽而内在空虚的事物。
在传统文化中,龙和狗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龙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而狗则常被视为忠诚和守护的象征。因此,土龙刍狗这个成语通过对比这两种象征意义,强调了外表与内在的不一致,反映了人对于实质与形式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失望和讽刺。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却让人感到失望的事物。这种对比让我在思考和表达时更加注重实质内容,而不是仅仅被外表所迷惑。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项目,它的宣传非常吸引人,但实际执行时却发现很多问题。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土龙刍狗这个成语的含义,并在之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项目的实质内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金碧辉煌的宫殿,
土龙刍狗的虚幻,
外表的华丽掩盖不了,
内心的空洞与荒凉。
在视觉上,土龙刍狗可以联想到那些外表华丽但内部空洞的建筑物或装饰品。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那些听起来很宏大但实际上空洞无物的演讲或音乐作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fur coat and no knickers”,意思是外表华丽但内在空虚。这个表达与土龙刍狗有着相似的含义,都强调了外表与内在的不一致。
土龙刍狗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外表与内在之间的关系,提醒我们在评价事物时要注重实质内容。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加理性地看待事物,不被外表所迷惑,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判断。
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
【引证】
《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 《易·乾》-飞龙在天。 、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 《孔子家语·执辔》-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 、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
【组词】
龙工、 龙公、 龙渊、 龙章、 龙蛇、 龙文、 龙伯、 龙沼、 龙旌凤翣、 龙门
3.
【刍】
(象形兼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又(手)从草,表示以手取草。俗作芻。本义:割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象断草包束以饮马牛者也。-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 、 《周礼·太宰》-七曰刍粖之式。 、 《左传·昭公十三年》-淫刍荛者。 、 《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采樵。 、 《越绝书·外传本事》-刍莝养马。
【组词】
刍牧
4.
【狗】
(形声。从犬,句(gōu)声。本义: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 《易·说卦传》-艮为狗。 、 《春秋·考异郵》。注:“狗,斗之精所生也。”-故斗运狗三月而生也。 、 《史记·秦本纪》-以狗御蛊。 、 《礼记·曲礼上》。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