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32: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32:06
“犀象”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犀”和“象”。字面意思是指犀牛和大象这两种动物。犀牛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以其坚硬的角和厚重的皮肤著称;大象则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以其长鼻子和象牙闻名。
在文学作品中,“犀象”可能用来形容某种庞大或强大的事物,如“他的力量如同犀象一般”。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如描述野生动物或自然界的力量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动物学或生态学中,“犀象”可能指代这两种动物的生态特征或保护状况。
“犀”字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犀牛这种动物。“象”字同样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大象。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犀象”这个词汇,用来指代这两种动物。在语言的演变中,这个词可能逐渐被用来比喻其他强大或庞大的事物。
在**文化中,犀牛和大象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犀牛因其角被视为珍贵药材,而大象则因其智慧和力量被尊崇。在某些文化中,犀象可能象征着力量、坚韧和智慧。
提到“犀象”,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自然界的壮丽和生命的顽强。这种联想可能激发人们对自然保护的意识和对野生动物的尊重。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曾参观过野生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可能会亲眼见到犀牛和大象,从而对“犀象”这个词汇有更直观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草原的尽头,犀象并肩,守护着古老的传说。”
结合图片,可以看到犀牛和大象在自然环境中的形象,感受到它们的威严和力量。结合音乐,可能会选择一些宏伟或庄严的旋律,以增强对“犀象”这一概念的感受。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犀牛是“rhinoceros”,大象是“elephant”。这些词汇在各自的文化中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和使用场景。
通过对“犀象”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和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词汇量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1.
【犀】
犀牛。
【引证】
《说文》-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尾声。 、 《尔雅》郭注-犀,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顶上,一额上,一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 、 《国语·越语》。注:’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则无。”-水犀之甲。 、 《汉书·平帝纪》-黄支国献犀牛。 、 《周书·王会篇》。按,犀角搅汤解诸毒药。-正南以文献为献。 、 《墨子·公输》-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
【组词】
犀牛望月、 犀分
犀牛皮。
【引证】
张逸少《北征凯旋诗》-犀衣颁七校,骏骑给千屯。
【组词】
犀帖、 犀革
2.
【象】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Elephas)和非洲象属(Loxodonta)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引证】
《说文》-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 、 《山海经·南山经》-祷过之山多象。 、 《汉书·司马相如传》-穷奇象犀。 、 《汉书·张骞传》-其民乘象以战。 、 《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
【组词】
象口、 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