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3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38:23
词汇“犀舟”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构成元素和可能的语境出发。
“犀舟”由两个汉字组成:“犀”和“舟”。
结合起来,“犀舟”可以理解为一种坚固如犀牛的船只,可能暗指船只的坚固耐用。
由于“犀舟”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学中,可能会用“犀舟”来形容船只的坚固,或者在神话传说中,作为一种特殊的、具有神奇力量的船只。
“犀舟”的词源可能来源于对犀牛坚固特性的比喻。在古代,犀牛被视为力量和坚固的象征,因此用“犀舟”来形容船只的坚固性。
在**文化中,犀牛象征着力量和保护。因此,“犀舟”可能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被用来象征保护和安全。
“犀舟”可能给人带来坚固、可靠的情感反应。联想上,可能会想到一艘在汹涌海浪中依然稳固的船只。
由于“犀舟”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可能较少。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创作或艺术表达中,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来增加作品的神秘感或历史感。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犀舟”来形容一艘在风雨中依然坚定的船只,如: “犀舟破浪行,风雨不动摇。”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艘坚固的船只在波涛中航行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海浪拍打船身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犀舟”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比喻来形容坚固的船只。
“犀舟”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其主要意义在于形容船只的坚固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多样性。尽管在日常交流中不常用,但在特定的文学或艺术创作中,这样的词汇可以增添作品的深度和韵味。
1.
【犀】
犀牛。
【引证】
《说文》-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尾声。 、 《尔雅》郭注-犀,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顶上,一额上,一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 、 《国语·越语》。注:’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则无。”-水犀之甲。 、 《汉书·平帝纪》-黄支国献犀牛。 、 《周书·王会篇》。按,犀角搅汤解诸毒药。-正南以文献为献。 、 《墨子·公输》-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
【组词】
犀牛望月、 犀分
犀牛皮。
【引证】
张逸少《北征凯旋诗》-犀衣颁七校,骏骑给千屯。
【组词】
犀帖、 犀革
2.
【舟】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船形。两边象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本义: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 、 《方言九》-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 、 《考工记·总目》-作舟以行水。 、 《墨子·节用》。按,舟之始,古以自空大木为之,曰俞,后因集板为之,曰舟,又以其沿水而行曰船也。-舟以行川谷。 、 《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 《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宋·苏轼《石钟山记》-舟人大恐。(舟人,船夫)。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舟人指点。
【组词】
舟人、 舟次、 舟牧、 舟师、 舟航、 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