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0:2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0:27:38
残存:指事物在经历变化、破坏或消失后,仍然保留下来的一部分或痕迹。字面意思是指残留、存留。
“残存”一词源于古汉语,由“残”和“存”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残存之民”的表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和用法逐渐丰富和扩展。
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残存”常与历史、记忆和变迁联系在一起。它提醒人们关注那些被时间遗忘或忽视的部分,激发对过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残存”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怀旧情感。它让人联想到那些被时间侵蚀却依然坚韧存在的事物,引发对过往的回忆和对现实的反思。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一座古老的城堡,其残存的石墙和塔楼让我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时间的无情。
诗歌: 残存的月光洒在古道上, 岁月的痕迹刻在石墙上。 风中传来古老的歌谣, 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视觉:想象一座古老的城堡,其残存的石墙和塔楼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沧桑。 听觉:想象风吹过残存的石墙,发出低沉的回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在英语中,“残存”可以对应为“surviving”或“residual”。在不同文化中,对于残存事物的态度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历史和记忆的尊重。
“残存”一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事物的物理状态,更触及了情感和历史的层面。通过对“残存”的学习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沉淀以及情感的延续。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