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3: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3:50
“残喘待终”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生命垂危,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等待死亡的状态。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人或动物在生命即将结束时的悲惨状态,强调其无助和绝望。
在文学作品中,“残喘待终”常用于描绘悲剧性的人物或场景,增强情感的渲染力。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物的状态极其糟糕,接近崩溃或死亡。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动物保护,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病患或受伤动物的状态。
同义词:奄奄一息、命悬一线、垂死挣扎 反义词: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精神焕发
“残喘待终”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构成的词汇“残喘”和“待终”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描述生命垂危的状态,成为汉语中表达绝望和无助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因此“残喘待终”这样的词汇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意义。它反映了人们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和对死亡的敬畏。
这个词汇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悲伤和同情。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助,以及面对死亡时的无奈和绝望。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亲人生病或受伤时的状态,或者在观看有关自然灾害或战争的纪录片时,形容那些受难者的悲惨境遇。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残喘待终”来增强悲剧色彩,如:
风中落叶,残喘待终,
岁月无情,生命如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老人或受伤动物的画面,传达出无助和绝望的情感。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悲伤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哀歌,来增强“残喘待终”的情感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n one's last legs”或“at death's door”,它们都传达了接近死亡的状态,但“残喘待终”更强调了等待和无助的情感。
“残喘待终”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它不仅描述了生命的脆弱,也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情感深度。
天德弥厚,残喘待终。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喘】
(形声。从口,耑(duān)声。本义:喘息,急速地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喘,疾息也。 、 《素问·五常正大论》-其发咳喘。 、 《汉书·丙吉传》-牛喘吐舌。 、 《庄子·大宗师》-喘喘然将死。
【组词】
心跳气喘;累得直喘;喘喝、 喘乏
3. 【待】 [口语]暂时停留,逗留,迟延 [口语]无目的地消磨时间或在某处逗留
4.
【终】
(形声。从糸(mì),冬声。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本义:把丝缠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终,絿丝也。 、 《睡虎地秦墓竹简》-旋终在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