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6: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6:36
“残帙”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献。它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因为年代久远、保存不当或其他原因而部分遗失或损坏的书籍、手稿或档案。
在文学作品中,“残帙”常用来营造一种历史沧桑感或神秘感,如描述古代遗留下来的残缺文献,引发读者对历史的遐想。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图书馆学、文献学、考古学等,它是一个专业术语,用来描述那些不完整的文献资料。
“残帙”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残”意为不完整,“帙”原指书套,后来泛指书籍。随着时间的推移,“残帙”逐渐被用来特指那些不完整的书籍或文献。
在**传统文化中,书籍被视为知识的载体,因此“残帙”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对过去知识的保存,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见证。
“残帙”这个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流逝,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怀旧的情感。它让人思考知识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图书馆的古籍区看到过一些残帙,那些泛黄的纸张和模糊的字迹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残帙”:
岁月如刀,刻下残帙的痕迹,
字字句句,诉说着往昔的秘密。
想象一幅画面:昏黄的灯光下,一位学者在翻阅着一本残破的古籍,纸张的沙沙声和书页的翻动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沉静而神秘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fragment”或“incomplete manuscript”,它们都用来描述不完整的文献或手稿,但在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残帙”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在描述历史文献时的独特韵味和情感色彩。这个词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思考。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词汇的选择,以准确传达我的思想和情感。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帙】
(形声。从巾,失声。本义:包书套子,用布帛制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今人谓之函。-帙,书衣也。 、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合为三帙,三十卷。
【组词】
帙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