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2:11
残匪: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残余的匪徒或盗贼,特别是指那些在主要打击行动后仍然存在的犯罪分子。字面意思是指残存的、不完整的匪徒。
在文学作品中,“残匪”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地区的治安状况,或者作为故事情节中的反派角色。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贬义,用于形容那些顽固不化的犯罪分子。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执法部门,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正式的报告或讨论中,指代那些未被彻底清除的犯罪团伙。
同义词:余匪、残余分子、漏网之鱼 反义词:清白者、良民、守法公民
“残匪”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残”和“匪”两个字组成。在历史上,这个词汇可能最早出现在描述战后或打击犯罪后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
在**文化中,“残匪”通常与正义和秩序相对立,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的象征。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以及对犯罪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人们对犯罪和不安全的负面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暴力、混乱和不安定的社会环境。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社会治安或历史**时,可能会间接涉及。
在诗歌中,可以将“残匪”用作隐喻,描述那些内心深处的恶念或未被驯服的野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衣衫褴褛、面容凶狠的人,手持武器,藏匿在荒凉的山林中。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风声、脚步声和低沉的交谈声。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使用“remnants of bandits”或“remaining outlaws”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残匪”这个词汇在描述犯罪和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情感色彩。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传达复杂的概念和情感。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匪】
(形声。从匚(fāng),盛物之器。非声。本义:“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者盛币帛以匪,其器椭方。-匪,器似竹筐。 、 《周礼·肆师》-共设匪瓮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