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1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19:43
“寅忧夕惕”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早晨忧虑,晚上警惕。这个成语形容人时刻保持警惕,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谨慎和警觉,如在历史小说或政治题材的作品中,描述君主或政治家的状态。在口语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管理学中,可能会用来形容领导者的责任感和警觉性。
“寅忧夕惕”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寅忧夕惕,不敢怠荒。”原指君主或官员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和警惕,后来泛指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的警觉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居安思危”,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强调责任和效率的环境中,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紧张和责任感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那些时刻准备应对挑战的人。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警觉和积极的态度。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工作中非常认真负责的人,或者在面对重要任务时保持高度警觉的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寅忧夕惕心不怠,风雨兼程志不改。”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位深夜还在工作的领导人,办公室的灯光映照着他专注的面庞。听觉上,可能是深夜办公室里键盘的敲击声,或者是窗外风雨交加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n guard”或“alert”,但这些表达没有“寅忧夕惕”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和历史背景。
“寅忧夕惕”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表达警觉和责任感的词汇,它还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智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仰系鸿丕,顾临兆民,永怀先构,若履春冰,寅忧夕惕,罔识攸济。
1.
【寅】
(象形。据甲骨文为矢形。小篆讹变。本义:恭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寅,居敬也。 、 《尔雅》-寅,敬也。 、 《书·舜典》-夙夜惟寅。 、 《书·无逸》-严恭寅畏。 、 《周书·祭公》-寅哉寅哉。 、 《书·尧典》-寅宾出日。
【组词】
寅亮、 寅畏、 寅清
地支的第三位。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髌,字之误也,当作ń。”-寅,髌也。正月易气动,去黄泉欲上出,侌尚强也。
【组词】
星次序数之一古代天文学十二星次中的“析木”为寅
2.
【忧】
(本字古作上“页”(xie)下“心”。会意。心中有了忧愁,必然在脸上(用“页”即人头代表)反映出来。后加“攵”(suī表示行走),形成“憂”字。“忧”是形声字。本义:担忧;发愁)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忧,愁也。 、 《玉篇》-忧,愁也。 、 《淮南子·原道》-忧悲者德之失也。 、 《易·丰》-勿忧。 、 《易·说卦》-坎为加忧。 、 《诗·小雅·小弁》-我心忧伤。 、 《诗·召南·草虫》-忧心忡忡。 、 《世说新语·自新》-何忧令名不彰。 、 唐·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组词】
忧忿滞中、 忧蹙、 忧愠、 忧忆、 忧心如捣、 忧邑、 忧畏、 忧世、 忧怀、 忧怯、 忧天、 忧公忘私、 忧鱼
居丧 。多指居父母丧。
【引证】
《书·说命上》-王宅忧,亮阴三祀。
【组词】
忧居、 忧服、 忧纪、 忧棘、 忧毁、 忧艰
3.
【夕】
(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夕,莫也。 、 《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 、 《周礼·大司徒》。司农注:“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大东近日也。”-日东则景夕多风。 、 《书·洪范·五行》注-初昏为夕。 、 《周礼·地官·司市》-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 宋·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 、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组词】
夕晖、 朝发夕至;夕霭、 夕市
4.
【惕】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惕,惧也。 、 《说文》-惕,敬也。 、 《易·乾》。郑注:“惧也。”-夕惕若厉。 、 《国语·楚语》。注:“惧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惕,岂敢忘职? 、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行人皆怵惕。 、 唐·李朝威《柳毅传》-愧惕惭惧。
【组词】
惕息、 惕惕、 惕 虑、 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