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5:3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5:34:10
词汇“夕惕”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夕”和“惕”。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夕惕”进行深入分析:
“夕惕”字面意思是指在傍晚时分仍然保持警惕。这个成语出自《易经·乾卦》中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说,君子整天勤奋不懈,到了晚上依然警惕,这样就不会有灾祸。
“夕惕”通常用于形容人非常谨慎小心,即使在休息或放松的时候也不放松警惕。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那些勤勉不懈、时刻保持警觉的人物形象。在口语中,它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心理学等,可能会用来描述一种高度警觉的工作态度。
“夕惕”这个成语源自《易经》,是**古代哲学和文化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字面意义,还被用来形容一种精神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夕惕”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勤奋和谨慎,是君子应有的品质。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被认为是成功人士的重要特质之一。
“夕惕”给人一种严肃、认真、负责任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放松警惕,始终保持高度专注和责任感的人。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位领导,他总是以夕惕的态度对待每一项任务,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我,让我学会了即使在压力较小的时候也要保持警惕。
在诗歌中,可以将“夕惕”融入描述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警觉:
夜幕低垂,星光点点,
我心夕惕,如履*冰。
视觉上,“夕惕”可能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宁静中,一个人独自守望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夜晚的寂静中,偶尔传来的风声或远处狗吠声,提醒着保持警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leep with one eye open”,意思是保持警惕,即使在睡觉时也要留心周围的情况。
“夕惕”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行为的词汇,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警惕,不可懈怠。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夕惕”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好地表达对勤奋和谨慎的重视。
1.
【夕】
(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夕,莫也。 、 《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 、 《周礼·大司徒》。司农注:“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大东近日也。”-日东则景夕多风。 、 《书·洪范·五行》注-初昏为夕。 、 《周礼·地官·司市》-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 宋·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 、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组词】
夕晖、 朝发夕至;夕霭、 夕市
2.
【惕】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惕,惧也。 、 《说文》-惕,敬也。 、 《易·乾》。郑注:“惧也。”-夕惕若厉。 、 《国语·楚语》。注:“惧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惕,岂敢忘职? 、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行人皆怵惕。 、 唐·李朝威《柳毅传》-愧惕惭惧。
【组词】
惕息、 惕惕、 惕 虑、 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