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11: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11:12
国土:指一个国家的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包括陆地、水域及其上空。它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基础,是国家领土的简称。
“国土”一词由“国”和“土”组成,其中“国”指国家,“土”指土地。在古代汉语中,“国土”一词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国家的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
在许多文化中,“国土”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代表着民族的根和国家的尊严。在国家面临危机时,保卫国土成为国民的共同呼声。
“国土”一词常带有一种庄严和神圣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它激发人们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新闻报道中听到关于国土安全的讨论,或者在历史课上学*到关于国土扩张和保卫的历史**。
在诗歌中,可以将“国土”融入到对国家的赞美中:
山河壮丽,国土无垠, 历史长河,流淌着民族的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展示国家地理特征的地图,或者一段展示国家自然风光的视频。音乐方面,可以联想到国歌或民族音乐,激发对国土的情感。
在不同语言中,“国土”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含义都是指代国家的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例如,英语中的“territory”和“homeland”都可以对应“国土”。
“国土”是一个承载着国家主权、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词汇。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国家的地理空间,还激发我们对国家的情感和忠诚。通过对“国土”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本质和民族的精神。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