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3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39:37
国势:这个词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的实力和影响力。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竞争力的体现。
国势这个词源于汉语,由“国”和“势”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势”常指力量或形势,因此“国势”自然指的是国家的力量或形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国家的综合实力。
在**文化中,国势往往与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关。一个国家的国势强盛,往往被视为民族自豪感的来源,而国势的衰弱则可能引发民族危机感。
国势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庄严和宏大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国家的荣耀和责任。在个人情感上,提到国势可能会激发爱国情怀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国家大事或国际新闻时使用“国势”这个词,比如在分析中美关系时,我会提到两国的国势对比。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国势”:
山河壮丽映国势,
岁月悠悠见证力。
民族复兴梦正圆,
国势昌隆民心齐。
国势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宏伟的建筑、庄严的仪式或激昂的国歌,这些都是国家力量的象征。
在英语中,与“国势”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national power”或“state power”,它们都强调了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
国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还承载了民族的情感和期待。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国势”这个词,有助于我更准确地分析和讨论国际事务,同时也增强了我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和理解。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