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6:24
词汇“勿已”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勿”表示“不要”或“别”,而“已”表示“停止”或“结束”。因此,“勿已”可以理解为“不要停止”或“别结束”。
“勿已”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不要停止”或“别结束”,表达一种持续或继续的意愿或命令。
由于“勿已”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很少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在一些文言文或古诗词中找到,表达一种强烈的继续或持续的意愿。
“勿已”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勿”是一个否定副词,而“已”是一个动词,表示停止或结束。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勿已”这个表达持续意愿的词汇。
在古代文化中,“勿已”可能用于强调某种行为或状态的持续性,尤其是在强调道德或行为准则时。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已经很少使用,被更常见的词汇如“继续”或“持续”所替代。
“勿已”给人一种古典和正式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礼仪和道德规范。它传达了一种坚持和不懈的情感。
由于“勿已”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如果需要在正式或古典的语境中表达持续的意愿,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诗或故事时,可以使用“勿已”来营造一种古典或正式的氛围,例如:“勿已追寻,直至天涯海角。”
由于“勿已”的古典性质,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书法、古琴音乐或古代建筑,带来一种古朴和庄重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勿已”的词汇,但可以通过类似的表达来传达持续的意愿,例如英语中的“do not stop”或“keep going”。
“勿已”是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传达了一种持续和坚持的意愿。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韵味,但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更常见的词汇可能更为合适。
1.
【勿】
(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州里’当作‘士大夫’。”-勿,州里所建旗,…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
不。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 、 《孟子·告子上》-贤者能勿丧。 、 宋·苏洵《六国论》-齐人勿附于秦。 、
2.
【已】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鸡鸣不已。 、 《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德音不已。 、 《史记·项羽本纪》-以故事得已。 、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孟子·告子上》-是亦不可以已乎? 、 《后汉书·列女传》-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组词】
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