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3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32:01
“勿忘在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要忘记在莒国的事情”。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讲述了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曾在莒国得到帮助,后来他回到晋国成为国君,不忘莒国的恩情。因此,“勿忘在莒”比喻人应该记住别人的恩情或过去的经历,不忘本。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表达对过去恩情的怀念或对历史的铭记。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提醒自己或他人不要忘记过去的教训或帮助。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记忆和历史的重要性。
同义词:饮水思源、不忘本、铭记于心 反义词: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勿忘在莒”直接来源于历史**,其词义相对固定,没有太大的演变。它强调的是一种道德和情感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对过去经历的感恩和尊重。
在**文化中,感恩和不忘本是重要的道德观念。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感恩。
这个成语给人以温暖和感恩的情感反应。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和感激那些在困难时期给予帮助的人,这种情感联想鼓励人们保持善良和感恩的心态。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用“勿忘在莒”来提醒自己记住那些在我困难时伸出援手的朋友和家人。这个成语帮助我保持了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岁月如梭,勿忘在莒,
恩情似海,铭记于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莒国的风景画,人们在田间劳作,和谐共处。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温馨的古筝曲,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和谐与感恩。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ever forget where you came from”,强调的是不忘本和感恩。
“勿忘在莒”是一个富有情感和道德教育意义的成语。它不仅提醒我们要记住别人的恩情,也鼓励我们在生活中保持感恩和善良的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春秋时期,齐桓公小白曾经因为内乱逃到莒国避难,后来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终于回到齐国执政,任命管仲为相国辅佐国政。一次他有些得意忘形,大夫鲍叔牙在旁提醒他:“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齐桓公立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1.
【勿】
(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州里’当作‘士大夫’。”-勿,州里所建旗,…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
不。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 、 《孟子·告子上》-贤者能勿丧。 、 宋·苏洵《六国论》-齐人勿附于秦。 、
2.
【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忘,不识也。 、 《诗·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 、 《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中年病忘。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偕忘。 、 诸葛亮《出师表》-忘身于外。
【组词】
忘魂、 忘昏、 忘反、 忘年、 忘味、 忘食、 忘却、 忘生舍死、 忘先
3.
【在】
(形声。小篆字形。从土,才声。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存活着,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从土,与坐同意。-在,存也。 、 《易·乾》-见龙在田。 、 《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 、 《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 、 、 《淮南子·原道》-则无所不在。 、 《大戴礼·曾子立事》-在往者,在来者。
【组词】
在生日、 祖父已经不在了;在日、 在堂、 父母健在
4. 【莒】 芋头 一种芋属植物。 古邑名 。一为春秋时齐邑,在莒县;一为春秋时周邑(其地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