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47: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7:07
词汇“勿宁”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可能是一个误用的词汇,正确的词汇应该是“毋宁”。以下是对“毋宁”的深入学*和分析:
“毋宁”是一个副词,意思是“不如”或“宁可”,表示在两种选择中更倾向于后者。
“毋宁”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思是“不要宁可”,但在现代汉语中,其意义已经转变为“宁可”或“不如”。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与“毋宁”所表达的宁愿选择困难但正确的道路,也不选择容易但错误的道路的含义相契合。
“毋宁”给人一种坚定和决断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在面对选择时的果断和勇气。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在做出重要决策时使用“毋宁”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选择。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毋宁”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例如:“毋宁在风雨中前行,也不愿在安逸中沉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分岔路口,坚定地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这体现了“毋宁”的含义。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坚定有力的脚步声,象征着决断和勇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ather”或“preferably”,但它们在语境和用法上与“毋宁”有所不同。
“毋宁”是一个表达选择和偏好的词汇,它在强调个人立场和决策时非常有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毋宁”可以增强语言的精确性和表达的力度。
1.
【勿】
(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州里’当作‘士大夫’。”-勿,州里所建旗,…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
不。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 、 《孟子·告子上》-贤者能勿丧。 、 宋·苏洵《六国论》-齐人勿附于秦。 、
2.
【宁】
贮藏;积聚。本作“宁” 同: 贮
【引证】
《说文》。按,与貯略同。-宁,办积物也。象形。 、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伫’与‘宁’同。”-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
久立。后作“佇、竚”,简化为“伫”。
【引证】
《礼记·曲礼》-天子当宁而立。 、 《国语·楚语》-位宁有官司之典。 、 江永《乡党图考》-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
【组词】
宁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