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1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19:47
履带:履带是一种用于车辆(如坦克、挖掘机、拖拉机等)的连续移动装置,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金属链节组成,覆盖有耐磨的橡胶或金属板。履带的设计使得车辆能够在不平坦或松软的地面上行驶,提供比轮胎更好的牵引力和稳定性。
履带一词源自英语单词 "track",最初用于描述动物的足迹,后来扩展到机械的移动装置。履带的设计和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进,以适应更复杂的地形和更高的负载要求。
在军事文化中,履带象征着力量和威慑。在工程和农业领域,履带则代表着效率和实用性。履带的使用也反映了人类对技术和机械的依赖。
履带可能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工程的艰辛或农业的勤劳。它也可能唤起对机械力量和工业美学的欣赏。
在军事博物馆中,我曾亲眼见到过二战时期的坦克,其庞大的履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技术的进步。
在诗歌中,履带可以被比喻为时间的流逝,无情地碾过一切:
时间的履带,无声地碾过, 留下岁月的痕迹,深深刻画。
履带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坦克在战场上行驶的画面,或是挖掘机在建筑工地上工作的场景。听觉上,履带的声音通常是沉重的金属摩擦声,给人一种坚实和稳定的感觉。
在不同语言中,履带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功能和象征意义大致相似。例如,在德语中,履带被称为 "Kettenlaufwerk",在俄语中是 "гусеничный ход"。
履带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机械工程的一个特定领域,也承载了文化和历史的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履带的多种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并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这一词汇。
1.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
2.
【带】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 、 《仪礼·士虞礼记》-不说带。 、 《诗·卫风·有狐》-之子无带。 、 《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 、 《世说新语·文学》-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 《墨子·公输》-子墨子解带围城。
【组词】
带冕、 带围、 带钩、 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