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0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05:43
词汇“履善”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汉字组成:“履”和“善”。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履善”进行深入分析。
“履善”字面意思是指践行善行,即按照善良的原则和行为准则去行动。其中,“履”意味着履行、实践,而“善”则指善良、好的行为或品质。
在文学作品中,“履善”常用来形容人物的高尚品德和行为,如“他一生履善,深受邻里敬重”。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它可能被用来讨论道德行为的实践。
“履”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鞋子,后引申为行走、实践。“善”字古已有之,意为好、美好。两个字结合,形成了表示实践善行的词汇“履善”。
在**传统文化中,“履善”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个人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规范,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履善”这个词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道德高尚、行为端正的形象。它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积极的选择,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履善的情况,比如帮助他人、遵守社会规则等。这些行为虽然看似微小,但都是履善的具体体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履善如风,吹散世间阴霾;行善如水,滋润心田花开。”
视觉上,“履善”可能让人联想到温暖的阳光、和谐的社区景象。听觉上,可能联想到赞扬的声音、和谐的音乐。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practicing virtue”或“doing goo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指实践道德行为。
“履善”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期待,也是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履善”有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1.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
2.
【善】
(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善,吉也。 、 《汉书·翼奉传》-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
【组词】
善时、 善祥、 善征、 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