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3: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3:56
燥热:形容天气或环境温度高,空气干燥,使人感到炎热不适。
燥热一词由“燥”和“热”两个字组成,“燥”指干燥,“热”指温度高。在古代汉语中,燥热常用来形容天气或环境,随着语言的发展,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
在**文化中,燥热常与夏季相关,夏季被认为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因此燥热也带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如“夏日炎炎,正是阳气最盛之时。”
燥热给人带来不适感,联想到汗水、疲惫和渴望清凉。在情感上,燥热可能引发烦躁和不安,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
在炎热的夏日,我常常感到燥热难耐,尤其是在没有空调的环境中,这种感觉让我更加珍惜清凉的时刻。
诗歌: 燥热的午后, 阳光如火, 大地在燃烧, 我的心在渴望清凉。
在英语中,类似的概念可以用“scorching hot”或“dry heat”来表达,但具体的文化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燥热是一个描述高温干燥环境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应用。通过对燥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词汇的细微差别和语境的应用。
1.
【燥】
(形声)。
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引证】
《说文》-燥,干也。 、 《易·文言传》-火就燥。 、 《释名》-燥,焦也。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 《资治通鉴》-燥荻枯柴。
【组词】
燥吻、 燥坼、 燥劲、 燥刚、 燥气、 燥急、 燥渴
2.
【热】
(形声。本义:温度高)。
同本义。跟“冷”相对。
【引证】
《素问·五常变大论》-肺甚畏热。 、 《韩非子·有度》-清暖寒热,不得不救。 、 《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立厩中仆马之间,……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 《列子·汤问》-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组词】
热天;热釜、 热浪;炽热;滚热;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