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6:33: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6:33:09
词汇“[厮徒]”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或者是某个特定方言中的词汇。由于其不常见,我将尝试从几个可能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厮徒”可能指的是仆人、奴隶或者是地位低下的人。在古代汉语中,“厮”常常用来指代仆役,而“徒”则可以指跟随者或者学徒。
由于“厮徒”不是一个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它可能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描述社会底层人物或者特定历史时期的仆役。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被使用。
“厮”和“徒”都是古汉语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使用频率和含义可能发生了变化。在现代汉语中,“厮”和“徒”单独使用时,含义可能与古代有所不同。
在古代**,社会阶层分明,厮徒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自由、地位低下的人。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阶级差异。
提到“厮徒”,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艰辛和不平等,以及那些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底层人物。
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个人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
在创作中,可以将“厮徒”用于描述一个历史小说中的角色,展现其在古代社会中的生活和挣扎。
结合古代服饰和环境的图片,或者古代音乐,可以更好地营造出“厮徒”这一形象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厮徒”的词汇,但可以找到描述类似社会地位低下人物的词汇,如英语中的“servant”或“slave”。
“厮徒”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描述。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演变。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仍然是有价值的。
1.
【厮】
(从广,斯声。广(yǎn),就山崖作成的房子。厂(hǎn)山石之崖。“斯”也有表义作用。《汉书·严助传》“厮舆之卒”。颜师古注:“厮,析薪者。”“斯、析”都有“劈开”义。本义:古代干粗活的男性奴隶或仆役;服杂役者)。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苏秦传》。正义:“谓炊烹供养杂役。”-厮徒十万。 、 《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厮舆之卒。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 、 《战国策·韩策》-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在其中矣。
2.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