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00:0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00:00:13
词汇“[厮搅]”是一个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使用。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厮搅”字面意思是指互相搅扰、纠缠不清。其中,“厮”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互相”或“彼此”,而“搅”则意味着搅动、扰乱。
“厮”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包括“互相”、“仆人”等。而“搅”字则一直有搅动、扰乱的意思。随着语言的发展,“厮搅”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在古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纠纷频发,因此“厮搅”这样的词汇在描述人际关系和社会冲突时较为常见。
该词汇给人一种混乱、复杂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纠缠不清的人际关系或复杂的情感纠葛。
在现代生活中,如果遇到复杂的人际关系或纠纷,可以使用“厮搅”来形容这种状态。
在创作中,可以将“厮搅”用于描述复杂的情感或人际关系,增加文本的深度和复杂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混乱中纠缠不清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节奏复杂、旋律纠缠的音乐来表达“厮搅”的感觉。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来描述复杂的纠缠状态。
“厮搅”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描述。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表达的丰富性和深度。
1.
【厮】
(从广,斯声。广(yǎn),就山崖作成的房子。厂(hǎn)山石之崖。“斯”也有表义作用。《汉书·严助传》“厮舆之卒”。颜师古注:“厮,析薪者。”“斯、析”都有“劈开”义。本义:古代干粗活的男性奴隶或仆役;服杂役者)。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苏秦传》。正义:“谓炊烹供养杂役。”-厮徒十万。 、 《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厮舆之卒。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 、 《战国策·韩策》-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在其中矣。
2.
【搅】
(形声。从手,觉声。本义:扰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搅,乱也。 、 《诗·小雅·何人斯》-袛搅我心。
【组词】
搅攘、 搅恼、 搅家精、 搅尸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