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1:47
焚毁:字面意思是指用火焚烧,使物体完全破坏或消失。基本含义是指通过火的力量将某物彻底摧毁,使其无法恢复原状。
“焚毁”一词由“焚”和“毁”两个字组成。“焚”字古已有之,意为用火焚烧;“毁”字意为破坏、毁坏。两者结合,形成了“焚毁”这一词汇,用以强调通过火的力量进行的彻底破坏。
在历史和文化中,“焚毁”常常与战争、灾难等负面事件相关联。例如,历史上的许多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因战争或自然灾害而被焚毁,这些事件往往具有深远的社会和文化影响。
“焚毁”一词给人带来强烈的负面情感,如悲伤、恐惧和绝望。它让人联想到失去、破坏和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个人生活中,“焚毁”可能与火灾、事故等不幸事件相关。例如,某人的家园因火灾而被焚毁,这是一个极其痛苦和艰难的经历。
在诗歌中,“焚毁”可以用来形容爱情的终结或梦想的破灭:
“我们的爱情,如同一场烈火, 最终焚毁了所有的温柔和承诺。”
在不同语言中,“焚毁”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相似。例如,英语中的“burn down”和法语中的“brûler”都表达了类似的破坏性概念。
“焚毁”是一个具有强烈破坏性含义的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其词源、语境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其在语言中的作用和影响。在个人表达中,合理运用“焚毁”这一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
2.
【毁】
(形声。从“土”,表示与瓦器有关。本义:瓦器缺损)。
毁坏;破坏。
【引证】
《列子·汤问》-毁山一毛。 、 《论语·季氏》-毁于椟中。 、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毁其盆。 、 《说文》。段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毁,缺也。 、 《小尔雅·广言》-毁,坏也。 、 《孝经·开宗明义》-不敢毁伤。 、 《易·说卦传》-兑为毁折。 、 《春秋·文公十六年》-毁泉台。 、 《左传·文公十八年》-毁信废忠。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 、 《孙子·谋攻》-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组词】
毁弃、 毁节、 毁车杀马、 毁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