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14:0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14:03:46
潜形匿迹 的字面意思是指隐藏自己的形迹,不让人发现。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或某物隐藏起来,不露痕迹,不让别人察觉到其存在或活动。
潜形匿迹 由“潜”和“匿”两个动词组成,分别表示隐藏和隐蔽。这个词组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其原始意义,但在使用频率上可能不如一些更常用的词汇。
在**文化中,潜形匿迹有时与道家的隐逸思想相关,强调隐居和避世。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组可能与隐私保护和秘密行动有关。
这个词组给人以神秘和隐秘的感觉,可能引发对未知和隐藏事物的好奇心。在情感上,它可能与紧张、神秘或不安相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潜形匿迹可能用于描述某人悄悄离开聚会或工作场所,或者在游戏中描述玩家隐藏自己的位置。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低垂,星辰潜形匿迹, 唯有月光,静静洒落人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go into hiding" 或 "disappear without a trac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隐秘和隐藏的概念是相似的。
潜形匿迹 是一个富有诗意和隐秘感的词汇,适用于描述各种隐秘和隐藏的情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供了一种描述隐秘行为和状态的精确方式,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和丰富性。
持法清峻,犯之者无宥,有严张之风也。狡吏奸豪,潜形匿迹。
或会徒于广信鹅湖之寺,或呈身于长沙敬简之堂,~,如鬼如魅。
1.
【潜】
(形声。本义: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没水以涉曰潜。-潜,涉水也。 、 《易·乾龙》-潜龙。 、 《诗·小雅·正月》-潜虽伏矣。 、 曹植《情诗》-游鱼潜绿水。 、 《书·洪范》-沈潜相克。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潜龙腾渊。
【组词】
潜水
2.
【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形,象形也。 、 《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 、 《易·屯》-雷雨之动满形。 、 《礼记·乐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孟子》-形色天性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形者,生之具也。 、 《列子·说符》-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 《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 、 、 《聊斋志异·促织》-形若土狗。 、 明·魏学洢《核舟记》-因势象形。
【组词】
形物、 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口形;体形
形体,实体。
【引证】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可以隐形。 、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山岳潜形。 、 蔡元培《图画》-钩勒形廓。
【组词】
形寂、 形响、 形解、 有形;无形;整形;形生、 形性、 形训
3.
【匿】
(形声。从匚(xǐ),若声(上古读音与匿声相近)。“匚”表示有所藏。本义:隐藏,躲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匿,亡也。 、 《广雅》-匿,藏也。 、 《左传·宣公十五年》。注:“亦藏也。”-瑾瑜匿瑕。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藏也。”-而知匿其暱。 、 《论语》。皇疏:“藏也。”-匿怨而友其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车避匿。
4.
【迹】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
【组词】
浪迹天涯;人迹、 人迹罕至;迹蹈、 迹状、 迹响
留下的印子。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蟆入草间,蹑迹披求。
【组词】
痕迹;血迹;笔迹;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