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47: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47:29
词汇“应天从物”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或词汇,它似乎是由几个汉字组合而成的,但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含义。因此,我将尝试从这些汉字的基本含义出发,进行一些推测性的分析。
结合这些字面意思,“应天从物”可能意味着顺应自然规律,适应物质世界的要求。
由于“应天从物”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顺应自然、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在口语或专业领域,这个词组可能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讨论特定的哲学或生态学概念时。
由于“应天从物”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难以追溯。它可能是由现代人根据汉字的基本含义创造出来的一个词组。
在**传统文化中,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个词组可能反映了这种传统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这个词组可能给人一种平和、顺应的感觉,让人联想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组可能被用来指导人们在面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变化时的态度和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应天从物,顺应自然之律,
心随风动,与万物共舞。
这个词组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以及与之相关的轻柔音乐。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哲学思想可能也有相应的表达,如西方的“与自然和谐共处”(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尽管“应天从物”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但它体现了顺应自然、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哲学思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应用这种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欣赏自然界。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从】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従,随行也。 、 《周礼·司仪》-客从拜辱于朝。 、 《易·坤》-或从王事。 、 《易·夏小正》-啬人不从。 、 《诗·邶风·击鼓》-从以孙子。 、 《淮南子·泛论》-禽兽可羁而从之。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组词】
从龙、 从学、 从骑、 从嫁、 从井救人
4.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