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4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46:21
“应天从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顺应天命,服从人意。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行动或决策时,既要顺应自然规律或天意,也要考虑到人的意愿和需求。
在文学作品中,“应天从人”常用来描述君主或领导者的治国理念,强调其政策既符合天道,又顺应民心。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劝告某人在做决定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顺应自然规律,也要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管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同义词:顺应天命、顺应民意、顺应自然、顺应时势 反义词:逆天而行、违逆民意、违背自然、逆势而为
“应天从人”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的行为应当与天道相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政治领域,也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专业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应天从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天人感应”理论,即人的行为和自然界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治理中,这个成语强调了领导者的责任和智慧,要求他们在制定政策时既要考虑自然规律,也要考虑民众的意愿。
这个成语给人以和谐、顺应、智慧的联想。在使用时,它传达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即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能够灵活应对,既不违背自然规律,也不忽视人的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提醒自己在做决策时要应天从人,尤其是在团队合作或家庭决策中,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力求达到最佳的平衡点。
在诗歌中,可以将“应天从人”融入到描述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场景中,如:
春风拂面,花开应天从人,
绿意盎然,人心与自然共舞。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自然美景与人类活动和谐共存的画面,如田园风光中农民耕作的场景。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首轻柔的古典音乐,让人联想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与“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和“people-oriented”(以人为本)等概念相比较。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在决策和行动中要考虑到自然和人的因素。
“应天从人”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哲学思想,也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多种情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决策和行动的平衡,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也。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从】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従,随行也。 、 《周礼·司仪》-客从拜辱于朝。 、 《易·坤》-或从王事。 、 《易·夏小正》-啬人不从。 、 《诗·邶风·击鼓》-从以孙子。 、 《淮南子·泛论》-禽兽可羁而从之。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组词】
从龙、 从学、 从骑、 从嫁、 从井救人
4.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