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2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23:36
毁家纾国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毁家”和“纾国”两个词组成。字面意思是“毁掉自己的家庭来帮助国家”。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人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家庭和个人利益。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那些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个人或家庭利益的英雄人物。在口语中,它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讨论或政治演讲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
同义词:舍小家为大家、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反义词:自私自利、只顾个人利益
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特别是在战乱或国家危机时期,许多士人或官员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那些具有高尚情操和牺牲精神的人物。
在中国文化中,毁家纾国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体现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这种观念在儒家文化中尤为突出,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更大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英雄形象。它激发了人们对牺牲和奉献的尊重和敬仰。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人物或现代英雄时,它可以用来强调他们的牺牲精神和爱国情怀。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描绘一个英雄的形象,如:
毁家纾国志,英雄泪满襟。 江山多娇处,忠魂永留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英雄站在战场上,背后是燃烧的家园,但他的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象征着他对国家的忠诚。音乐上,可以选择悲壮的交响乐来增强这种牺牲和奉献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观念也有所体现,例如西方的“牺牲小我,完成大我”(Sacrifice the few for the man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理念相似。
毁家纾国这个成语深刻地体现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它在文学和历史讨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不仅能够丰富语言表达,还能够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斗穀于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夫~,大臣之有事,急病让夷,君子之所贵。
1.
【毁】
(形声。从“土”,表示与瓦器有关。本义:瓦器缺损)。
毁坏;破坏。
【引证】
《列子·汤问》-毁山一毛。 、 《论语·季氏》-毁于椟中。 、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毁其盆。 、 《说文》。段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毁,缺也。 、 《小尔雅·广言》-毁,坏也。 、 《孝经·开宗明义》-不敢毁伤。 、 《易·说卦传》-兑为毁折。 、 《春秋·文公十六年》-毁泉台。 、 《左传·文公十八年》-毁信废忠。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 、 《孙子·谋攻》-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组词】
毁弃、 毁节、 毁车杀马、 毁夷
2.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
3.
【纾】
(形声。从糸(mì),予声。本义:延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纾,缓也。 、 《诗·小雅·采菽》-彼交匪纾。 、 《左传·庄公三十年》-以纾楚国之难。 、 《左传·文公十六年》-姑纾死焉。 、 《左传·襄公八年》-民急矣,姑从楚以纾吾民。
【组词】
纾缓、 纾回
4.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