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2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20:39
散髻(sàn j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将头发散开,不束成髻的状态。在古代**,女性通常将头发束成髻,而散髻则是一种较为随意或非正式的发型,可能表示放松、休闲或某种情感状态。
散髻一词源自古代汉语,髻是指将头发束起来的发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散髻逐渐成为描述头发不束起来的状态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发型往往与她们的婚姻状态和社会地位有关。散髻可能象征着女性的自由或非正式状态,有时也与悲伤或忧郁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散髻给人以自由、放松的联想,也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忧郁或孤独感。在视觉上,散髻常常与柔弱、女性化的形象相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散髻可能出现在休闲时光或需要放松的场合。例如,周末在家时,许多人会选择散髻以获得舒适感。
在诗歌中,散髻可以用来描绘一个女子在月光下的形象,增添诗意和美感。
散髻在视觉上可能与柔和的光线、轻柔的风声以及宁静的夜晚相关联。
在不同文化中,散髻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散髻可能更多地与自然、随意的生活方式相关联。
散髻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头发的状态,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在学*汉语时,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和语言的细微差别。
1.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
2.
【髻】
(形声。从髟(biāo),表示与毛发有关,吉声。本义:发髻) 同本义。
【引证】
《乐府诗集·陌上桑》-头上倭堕髻。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 清·袁枚《祭妹文》-汝梳双髻(髻,梳在头顶上的发结。)
【组词】
髻珠、 髻丫、 髻根、 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