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3:54
书包:字面意思是指用于携带书籍和其他学*用品的包。它通常由布料、皮革或其他耐用材料制成,设计有多个口袋和隔层,以便于分类和存放物品。
书包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最早可能源于“书袋”,随着时代的发展,书包的设计和材料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布袋到现代的多功能背包。
在**,书包不仅是学生的日常用品,也反映了教育文化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书包的设计和品牌也反映了消费文化和时尚趋势。
书包常常让人联想到学生时代、学和成长。它可能唤起人们对校园生活的回忆,或是对未来学的期待和憧憬。
在我的学生时代,书包是我每天不可或缺的伙伴。它见证了我从小学到高中的学*旅程,承载着无数的记忆和努力。
在诗歌中,书包可以被描绘为知识的容器,承载着梦想和希望:
书包轻摇,知识的海洋, 梦想的翅膀,随风飞扬。
书包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各种颜色和设计的背包,而听觉联想可能是拉链的滑动声或是书本碰撞的声音。
在英语中,书包通常被称为“schoolbag”或“backpack”。不同文化中,书包的设计和功能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是学生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书包作为一个日常用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文化和情感的象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书包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和讨论。
1.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2.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