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20: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20:12
散马休牛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放散马匹,休养牛只”。这个成语比喻停止战争,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在文学作品中,散马休牛 常用来描绘和平时期的景象,强调战争结束后的宁静与恢复。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和平、战争与社会恢复的话题时,它是一个有力的表达。
散马休牛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散马休牛,非敢后也,吾其以俟命矣。”原意是指停止战备,后来演变为比喻停止战争,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在传统文化中,和平与安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散马休牛** 体现了古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反映了社会对和谐与稳定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田园诗般的和平景象。它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破坏性。
在讨论国际关系或历史时,我常常使用散马休牛** 来强调和平的重要性,以及战争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散马休牛时,田园风光好。 绿野映蓝天,和平岁月长。
想象一幅画面:广阔的草原上,马儿自由奔跑,牛群悠闲地吃草。背景音乐是轻柔的田园曲调,传达出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ay down arms”(放下武器),强调停止战斗,追求和平。
散马休牛 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它不仅描绘了和平的景象,也传达了对和平的深刻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帮助我们传达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书·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传引《乐记》:“武王胜商,渡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
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度,百姓怨声载道。周武王率领大军把商都包围起来,商纣王登上鹿台放火自杀。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让士兵回家从事农业生产,把征用的牛马全部退还,让全国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南朝·陈·徐陵《为陈主答周主论和亲书》:“虽毁戈铸戟,未拟上皇,~,载怀偃伯。”
1.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
2.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
3.
【休】
(会意。从人,从木。人依傍大树休息。本义:休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休,息止也。 、 《尔雅》-休,息也。 、 《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 《五经文字》-休,象人息木阴。 、 《汉书·王莽传》。注:“庇荫也。”-诚上休陛下余光。 、 《诗·大雅·民劳》-汔可小休。 、 《礼记·月令》-毋休于都。 、 《史记·高帝纪》-止宫休舍。 、 唐·杜甫《兵车行》-未休关西卒。 、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猎,休,坐地而食。 、 岳飞《五岳祠盟记》-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休于树 、 《资治通鉴·唐纪》-命士少休。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将士更休。 、 、 《聊斋志异》-既暮,休于旅舍。
【组词】
休日、 休舍、 休士、 休坐
4.
【牛】
(象形。甲骨文字形作“牜”。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面两竖加弯表牛角,下面两小撇表示牛耳)。
牛属或近缘属的成员。哺乳动物,体型粗壮,角中空,由头骨向两侧呈大弧度伸出。力大,能耕田、拉车。中国产的以黄牛、水牛为主。
【引证】
《说文》-牛,大牲也。 、 《易·说卦》-坤为子母牛。 、 《左传·昭公五年》-纯离为牛。 、 《礼记·坊记》-东邻杀牛。 、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牛曰太牢。 、 《周礼·载师》。司农注:“牛田以养公家之牛。”-牛田牧田。 、 《乐府诗集·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 、 唐·白居易《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直。 、 《聊斋志异·促织》-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
【组词】
耕牛、 牛酒、 牛旄、 牛性、 牛埭、 牛领、 牛具、 牛刀、 牛蓑、 牛骥同皂、 牛后、 牛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