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2:20
倾覆(qīng zh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倾斜跌倒”,通常用来形容物体或人在某种力量作用下失去平衡,导致倾斜或跌倒的状态。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可以比喻为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遭遇困难或失败。
“倾覆”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倾”意为倾斜,“覆”意为翻转或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展,从字面上的物理状态延伸到比喻意义上的失败或崩溃。
在**传统文化中,“倾覆”常与王朝更迭、社会动荡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
“倾覆”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或悲剧性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失败、灾难或不可逆转的损失。
在个人生活中,“倾覆”可能用来描述一次失败的商业投资或一段破裂的关系,强调了**的严重性和后果的不可逆转性。
在诗歌中,“倾覆”可以用来形容情感的崩溃或心灵的动荡,如:“爱情如潮水,一旦倾覆,便再难复原。”
视觉上,“倾覆”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座古老的建筑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建筑物倒塌时的轰鸣声。
在英语中,“倾覆”可以对应为“overturn”或“collapse”,虽然含义相似,但在使用时可能会有细微的语境差异。
“倾覆”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失衡,也反映了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失败和崩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倾覆”能够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
1.
【倾】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顷,顷亦声。“顷”有偏侧的意思。从人,多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偏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倾,仄也。 、 《礼记·曲礼下》。注:“倾或为侧。”疏:“倾,欹侧也。”-倾则奸。 、 《论语·季氏》-安无倾。 、 《淮南子·说山》-重钧则衡不倾。 、 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 、 《战国策·秦策》-倾耳而听。 、 《老子》。释文:“不正貌。”-高下相倾。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俯身倾耳。
【组词】
倾葵、 倾倚、 倾低、 倾昃、 倾返、 倾柯、 倾倚
2.
【踬】
(形声。从足,质声。绊倒与足有关,故从足。本义:被绊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踬,蛤也。 、 马融《长笛赋》-驰趣期而赴踬。 、 《左传·宣公十五年》-杜回踬而颠。 、 《韩非子·六反》-不踬于山,而踬于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