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1: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1:16
词汇“师延”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经过查询,没有找到确切的基本定义和广泛的使用语境。因此,我将从这个词汇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即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出发。
“师延”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师傅的延续”或“师承的延续”。在这里,“师”通常指的是老师、师傅或导师,而“延”则有延续、延长之意。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师徒关系的延续,或者是某种技艺、知识传承的延续。
由于“师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描述一种传统的师徒关系,强调技艺或知识的代代相传。在口语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行业或社群中,可能会用来表达对传统技艺传承的尊重和重视。
由于“师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的信息较为有限。但从字面意思来看,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师徒关系和技艺传承的重视。
在**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师傅不仅传授技艺,还传递道德和人生哲学。因此,“师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文化和社会背景。
“师延”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传统、尊重和责任。它传递了一种对传统技艺和知识的尊重,以及对传承责任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虽然传统的师徒关系逐渐减少,但“师延”的概念仍然存在于某些行业和领域。例如,某些手工艺人或艺术家可能会强调技艺的传承和延续。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师延”来表达对传统技艺的赞美和传承的决心:
古木雕艺,师延千年,
匠心独运,代代相传。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老师傅正在教授年轻学徒某种技艺,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感受到一种传统和时间的延续。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apprenticeship”(学徒制)等,它们也强调技艺和知识的传承。
虽然“师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师徒关系和技艺传承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
1.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
2.
【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亦作“蜒”。-延,长行也。 、 《楚辞·大招》-蝮蛇蜒只。 、 《韩非子》-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 《书·召诰》-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 晋·陆机《长歌行》-兹物苟难停,吾寿安得延! 、 《吕氏春秋·顺说》-莫不延颈举踵。
【组词】
延瞩、 延望、 延算三纪、 延年、 延息、 延期
假借为“引”。引入;引见;迎接。
【引证】
《礼记·玉藻》-摈者,延之日升。 、 《礼记·曲礼》-主人延客祭。 、 《礼记·射义》-出延射。
【组词】
延接、 延入、 延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