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2:30
“下不来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无法从台上下来”,比喻在某种场合或情境中,因为尴尬、困难或压力而无法脱身,处境为难。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人物在社交场合或辩论中陷入困境,无法轻易退出或改变局面。在口语中,人们常用它来形容某人在某种尴尬或困难的情境中无法摆脱。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它可能用来描述某人在决策或辩论中陷入僵局。
同义词:尴尬、窘迫、为难、陷入僵局 反义词: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下不来台”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于戏剧表演中演员在台上表演时,如果遇到意外情况无法继续表演,就会显得非常尴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社交和专业场合,形容人们在各种困境中的尴尬状态。
在**文化中,面子和尊严非常重要,因此“下不来台”这个成语特别能够引起共鸣,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在社交和职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核心问题。
这个词汇常常引起一种尴尬和不安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在公共场合或重要场合中出丑或陷入困境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位同事在会议上提出一个未经充分考虑的建议,结果遭到大家的质疑,场面一度让他下不来台。
在诗歌中,可以将“下不来台”融入描述尴尬场景的诗句中,如:“月下独酌,话到嘴边,却下不来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高的舞台上,面露难色,四周是期待的目光,这种场景能够很好地体现“下不来台”的视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uck in a corner”或“in a tight spot”,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在某种困境中无法轻易脱身的意思。
“下不来台”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形象且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具体的社交或职业困境,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尴尬和压力时的普遍心理状态。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被你整得~。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4.
【台】
(形声。小篆字形。从口,(以)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喜悦。读(yí))。
鱼名。背上有黑的花纹 同: 鲐
【引证】
《诗·大雅·行苇》-黄台背,以引以翼。
2. 【下不来台是不是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