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6: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6:29
复印:指通过复印机或其他复制设备,将纸质文件、图片等原稿的内容复制到另一张纸上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机械化的,能够快速、准确地复制出与原稿相似的副本。
“复印”一词源于英文单词“photocopy”,其中“photo”指光,“copy”指复制。随着技术的进步,复印从最初的光化学过程发展到现在的数字复印技术。
在现代社会,复印是办公室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对于文档管理、教育资源的共享等都有重要影响。它也反映了信息时代的便捷性和效率。
复印通常与效率、便利和标准化联系在一起。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办公室的忙碌场景,或是学生复印教材的情景。
在学生时代,我经常需要复印教材和笔记,以便在课堂上使用或复习。这种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复印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用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复印”比喻为生活的重复:
生活如复印, 日复一日, 墨迹未干, 已是昨日。
在不同语言中,“复印”通常有对应的词汇,如英语中的“photocopy”,法语中的“photocopie”。这些词汇的使用和理解在不同文化中大致相同。
“复印”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效率和便捷的追求。在学习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复印”的多种用法和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和理解他人的表达。
1.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
2.
【印】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是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本义:官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印,执政所持信也。 、 蔡邕《独断》-玺者,印也。印者,信也。 、 《苍颉篇》-印,验也。 、 《小尔雅》。按,古上下通曰玺。秦以来,天子诸侯王称玺,独以玉;列侯至二千石曰章,千石至四百石曰印。-玺谓之印。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每字为一印。 、 、 、
【组词】
印务、 印券、 印佩、 印牌、 印囊、 印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