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5:27
心怀忐忑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中充满不安和疑虑。它描述的是一种内心的不安定状态,通常是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或对某件事情的结果感到担忧。
心怀忐忑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心理状态描述的丰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使用频率可能因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心怀忐忑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忧患意识”相联系,强调个体在面对挑战时应保持的谨慎和警惕。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压力时的心理状态。
心怀忐忑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不安。它让人联想到等待、焦虑和不确定性,这些情感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等待大学录取通知时感到心怀忐忑。那段时间,每一次电话铃声都让我心跳加速,担心是坏消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心怀忐忑,
星光点点,疑云密布。
明日之途,未知何在,
唯有祈祷,愿天佑我。
心怀忐忑的视觉联想可能是黑暗中的微弱灯光,或是雨夜中的闪电。听觉联想可能是心跳加速的声音,或是远处传来的不确定的脚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on tenterhooks" 或 "anxious and uncertain",它们都传达了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绪状态。
心怀忐忑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方面非常有效。它不仅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跨文化交流中也能找到相应的表达。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对于深入理解人类情感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听松声谡谡,宵虫哀奏,中心忐忑,悔至如烧。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新生命就要诞生了,他~,默默地祝愿母子平安。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怀】
(形声。从心,褱声。本义:想念,怀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怀,思念也。 、 《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 、 、 《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人。 、 《楚辞·悲回风》-惟佳人之独怀兮。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 、 《后汉书·列女传》-久行怀思。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而不怀仁。 、 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国,国都)
【组词】
怀土、 怀香、 怀慕、 怀乡
4. 【忑】 ——见“忐忑”(tǎntè)。